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学园地 -> 案例评析

借款给未成年人,借款行为是否有效?

  发布时间:2017-07-13 09:31:25


    案例

    2002年11月,高某(15岁)因急事向刘某借钱。刘某因与高某的哥哥关系好,遂将现金500元和从银行取出的1500元现金借给高某,并约定两个月后还款。借款到期后,刘某索要借款,高某均以没有钱为借口久拖不还。刘某遂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高某偿还借款2000元。

    分析

    本案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未成年人高某向刘某借款的民事行为是否有效;二是该种民事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应由谁来承担。

    首先,关于未成年人高某向刘某借款的民事行为有效与否的问题。高某向刘某借款2000元的行为属于双方之间的民事借贷行为,该民事行为是否有效首先要看高某是否具有与之相应的行为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二条规定:“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根据该规定,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也即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实施一些与本人生活相关、本人的智力能够理解并能预见其行为的后果或者行为标的数额不大的民事行为。如果实施其他民事行为,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高某实施借贷行为时不满18周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照高某当时的年龄、智力状况,并不能真正理解这种行为,也不能预见该行为可能发生的后果。可见,高某实施的借贷行为与其行为能力不相适应,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规定:“下列民事行为无效: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

    (四)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五)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

    (六)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

    (七)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根据上述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其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又未经法定代理人追认的,应当认定为无效法律行为,依法不发生法律效力。

    其次,关于该种民事行为所产生的后果由谁来承担的问题。无效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就没有法律约束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六十一条规定:“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方。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双方恶意串通,实施民事行为损害国家的、集体的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的,应当追缴双方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者返还第三人。”根据该规定,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后,财产原来是谁的就应当返还给谁。返还的情况应当视双方过错的情况而定。

    本案高某应该将其因无效借贷行为取得的款项返还给原告刘某。同时,原告刘某明知被告为未成年人,还将钱借给被告高某,也存在过错,因此原告刘某自身损失的2000元承担一定的责任。

责任编辑:周慧慧    

文章出处:沈丘县人民法院    


关闭窗口

您是第 9675969 位访客


Copyright©2024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